新闻动态
-
- 2022-01-08
- 视频丨生态环境部 通报全国地表水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视频丨生态环境部 通报全国地表水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
- 2020-04-05
- 2020年中国医疗污水处理行业概览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入住火神山医院,医院每天产生多少废水?如何处理? 2020年2月3日,火神山医院的污水处理设施与医院同步设计完成,严格按照医疗废水处理规范和相关要求建设。鉴于新型冠状病毒存在高传染性,火神山医院的污水处理工艺标准明显高于普通传染病医院。根据污水处理站处理流量计显示,医院废水产生量每日400立方米左右,污水处理站的设计日处理量达800立方米-1,000立方米,可有效处理火神山医院全部医疗污水。
-
- 2020-04-05
- 2020年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前景广阔
- 城市污水治理是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智慧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三部门印发《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旨在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城市污水处理市场的活力。
-
- 2020-04-05
- 净水器市场整体走低 台式净饮机成为潜力品类
- 2019年,净水器市场出现初次负增长,市场竞争进入红海期。这是因为前期的红利消失,房地产限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净水器市场增速放缓,以及一二线级市场需求动力明显下降,二三级市场培育程度不到位,对整体市场的拉力微弱。但因为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市场的短期伤害加大,同时健康类家电成为此次危机下的另一利好面,净水器作为重要的健康家电迎来新一轮的红利市场。
-
- 2019-05-12
- 逾2000亿风口“未蓝先红”,下一步商机在哪里
- 逾2000亿风口“未蓝先红”,下一步商机在哪里 导读:作为环境电器的重要品类,净水器在过去两年迎来了久违的“掘金期”。但从净水器整体产业链的保有量来看,仍处于成长阶段的净水器市场,仍将在未来三年内呈现出“春去春又回”的小阳春。 即便家电市场频遇寒流,净水器仍维持逆市上扬的高景气周期。 从净饮水产品的渗透率来看,中国的渗透率仅在6%,而与国外动辄超过50%的占比来看,本土净水器成长空间仍存在巨量潜力。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年前净水市场从快走到快跑,2014年行业市场规模高达97亿元,2015-2016年持续走高,规模分别为147亿元和203亿元。而在2018年,净水销售规模同比增长约为8%,行业容量约为350亿元。 市场分析普遍指出,净水器市场规模会从目前的300亿左右增长至2022年达到千亿级的风口。也就是,1年后净水器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7.9%,零售额接近23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则保持在17.7%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净水器市场的销量虽然增幅喜人,但想要获得市场扩容的红利并非易事。在净水行业欣欣向荣的环境下,部分企业却忽视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及时升级和完善,以致行业乱象丛生。 此前实施的新国家标准《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中规定显示,净水效率低于35%的产品将会禁止销售,提高了净水行业的准入门槛。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新国标将通过水效限定值的设定,逐步淘汰高耗水的劣质产品。而节水型的要达到65%,即100升水中要有65升净水。另据权威媒体报道称,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使用净水产品时,也将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如净水器是否出水量大小,机器工作噪音、净化有无效果以及滤芯使用寿命、滤芯更换复杂性等。 如何保证净水器出水质量,将是一个每个企业和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过去企业一哄而上,忽视了产品创新,忽视整个营销和渠道的建设,以致部分企业的后劲在变革当中乏力。”目前净水器行业正处于多而散的状态,虽然国内净水器品牌有4000多家,但能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屈指可数。且对产品技术储备有明显准入门槛的净水行业来说,市场对新品牌的态度非常保守,占据主流排名的企业仍然是那些拥有扎实技术、品牌积淀的市场老兵。而这也使得中国净水器市场在短期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未蓝先红的奇特局面,行业内已“战火纷飞”。 另一个明显特征则是,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大量国外品牌基本难觅踪影。净水器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鱼龙混杂的阶段,也是洗牌阶段。在竞争格局变化方面,就目前而言,品牌集中度愈发提升的净水器市场,少数头部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业界资深人士孔那就曾对此指出,净水器市场正“由分散变聚焦,而下一步,任何一品类将保留数一数二的品牌,也就是‘二元法则’。” 预计在2019年,消失的中小品牌会成比例增多,相对应地大品牌中的梯队层次也会更加明显。未来净水器厂家不再是拼硬件,更多是拼软件。净水行业政策法规的日益紧收及各项规范的频频出台,都无疑在逼迫传统净水器厂家以强力转型升级求存。而对于净水器市场业态的不断丰富,覆盖主流渠道无法服务的市场空间将成为一种更有力的补充。
-
- 2019-05-12
- PPP模式与环保产业发展
- PPP模式与环保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催生了环保产业的勃兴。近十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放缓、财政支出压力巨大。在此背景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成为解决环保产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受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青睐。PPP模式在环保产业的应用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环境治理投入量大、时间长、回报率低,暴露出环保PPP项目落地难,很多项目运行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失败的案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环境综合治理等环保产业是重点发展方向。2017年7月1日,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印发《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全面实施PPP模式。面对“来势汹涌”的PPP模式,有必要对其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应对促进环保产业结构升级,更好推动首都经济发展。 PPP模式在环保产业应用的可行性 政策带来新商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各地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有关部委连续发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掀起了新一轮PPP项目发展浪潮。据财政部PPP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入库项目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 环保PPP模式经验丰富。20世纪80年代中期,PPP模式正式引入中国。30多年来,PPP在中国先后历了探索、试点、推广三个阶段,中央及地方政府在PPP规范化、专业化及本土化方面积极探索,为PPP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PPP治理模式和经验。以北京市丰台区建筑垃圾处理项目为例,据统计北京市的砂石骨料年需求量约1亿吨,市场缺口40%,而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却成为很多地区的困扰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丰台区建筑垃圾项目应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把建筑垃圾转化为骨料,进行市场化运营,变废为宝,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将PPP模式应用到环保产业项目中,取得不错的成效,也获得很多成功经验。这进一步说明在环保产业中采用PPP模式,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项目实施方式。 PPP模式在环保产业应用的必要性 环保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环保产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与传统经济产业有一定区别。环保产业与国民经济的39个大行业有很多联系,与很多纵向门类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它还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横向体系,具有非常明确的政策驱动性、经济周期性、资金密集性、社会公益性和技术导向性等特性。环保产业属于技术密集性产业,在技术层面有相对成熟的专业标准。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公众水平不高、亟须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通过PPP模式逐步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有效促进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解决资金和效率问题。国际经验显示,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 的比例达 1%—1.5%时,可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 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20世纪 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已达到2%。当前,我国环保投资额占GDP的比例只达到1.5%—2%,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环境生态问题。《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年—2020年)提出,到2020 年,我国环保投资占GDP 的比例不低于3.5%。现阶段,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以污染处置设施的实际运转情况为例,有1/3的项目已经开始运转,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1/3项目处于半运转状态,而另外1/3则基本上被闲置不用,这必然造成环保投资的极大浪费,不能有效发挥其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市场化竞争程度不高。从市场主体的分布看,大型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服务网络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主体。但客观上也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由于环保投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的动力明显不足。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以及低价低质等恶性竞争现象屡禁不止,这导致部分社会资本对环保产业缺乏投资信心。 革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环保企业小而散,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以建筑垃圾处理为例,国内企业基本停留在将建筑垃圾变为骨料、混凝土的常规处理阶段,对于美国的微波技术、德国的干馏垃圾燃烧处理工艺,尚未达到国际水平。 PPP模式对首都环保产业的启示 提供社会化的资金解决方案。在传统模式上,政府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者。PPP模式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使政府获得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资本可以运用多种融资方式,为环保设施筹集资金,从而解决环保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社会资本与政府可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对方不足。在对环保产业项目进行识别并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这可以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缩短工作周期,取得可预期的实施效果。在项目进入投融资阶段以及后期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共同参与,可以有效降低融资难度,提高项目成功概率;可以提高项目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创新动力,推动管理革新,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也有利于继续降低成本。仍以前述丰台区建筑垃圾项目为例,如果按照传统模式,一期工程预算总投资的7.5亿元由政府全部出资,而收益为零。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委托项目运营30年,采用“生产者付费”+“自行获取资源化再生产品收入”模式,节省了政府投入,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促进社会良性竞争。公私合作模式超越了以往政府对公共事业领域的垄断经营。当市场主体参与环保产业建设与产品服务提供过程,社会资本就获得了实质意义上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推进社会良性竞争,优化项目实施中的各类风险负担。 促进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环保产业普遍技术门槛较高,面对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困境,PPP模式可引进社会资本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而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促使政府从过去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监管者的角色,更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发挥政府作用。PPP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环保产业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还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促进环保产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需要说明的是,环保PPP项目大都耗资巨大,周期长,其间可能产生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很多过程中的困难。政府应从投融资、政府付费、收益补贴、保证担保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协助解决PPP模式在环保产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PPP模式中来,确保社会资本更好地履行环保PPP项目合同,满足其预期收益,使社会资本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我们正走向一个‘公共产品’和‘外部效应’无所不在的世界,国家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国家需要全面重新考虑用什么样的组织机制来实现需求与收益的有效和公平”。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北京应以环保产业为突破口,研究探索和完善PPP模式的相关工作机制。PPP模式不应将其作为单一的融资工具,而应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PPP模式对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本地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